□晨報記者 楊育才
  今天是首個“世界城市日”。這是第一個由中國政府倡議併成功設立的國際日,上海則是首個“世界城市日”的主場城市。作為“世界城市日”的發源地,30年後的上海將是什麼樣的?
  昨日,中外專家齊聚上海師範大學,在以“上海2050-崛起中的全球城市”為主題的全球城市論壇上暢想上海的未來。
  部分市民不接受“魔都”稱呼
  今天,全球50%以上的人口已居住在城市;到2030年,約50億人將聚居在城鎮地區; 而到2050年,更有80%的人口將生活在大都市地區。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,在30年後將以何種形象呈現給世界?
  在昨天的論壇上,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陸偉芳認為,21世紀中葉,上海大致可能成為以信息網絡為特征的“全球城市2.0版”。在這一過程中,上海會有更加包容的文化氛圍,會有更加執著的探索精神,民族融合與文化多元共處會逐漸成為現實。
  上海師範大學黨委書記、上海市政府“面向未來30年的上海”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成員陸建非表示,上海這座世界聞名的國際大都市,卻至今還沒有公認的城徽、城標、城旗、城色、別號、昵稱,或者動物吉祥物之類。
  “眼下有不少年輕人將上海戲謔地稱作‘魔都’,不過也有不少上海市民難以從心理上和文化上認同該稱呼。”陸建非表示,無論回眸歷史,還是檢閱現實,甚至眺望願景,上海都應定位為“先鋒之城”。
  荷蘭國家旅游研究院院長HansDominicus教授則認為,隨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,上海的挑戰是如何從“東方之珠”變成“世界之珠”。“應對這一挑戰,光有城市規劃是遠遠不夠的,還要做到居民和游客的和諧共存,這是上海目前也是未來五十年所堅持的發展道路。”
  公共標識亟須規範
  “目前上海的不少公共標識,無論是路標、路牌、門牌還是指示牌、導覽圖都存在符號不清晰、語言不通順或者翻譯不恰當等問題。”陸建非認為,因為缺乏跨文化意識、忽視文化差異,上海公共標識存在用詞、文體和語氣不當等失誤,如有些公廁仍使用“WC”來標識。“W.C.的英文全稱為watercloset,意思是抽水馬桶,用它代表廁所似乎無可厚非,然而國外卻很少這樣用,人們更習慣使用toilet、restroom等字樣。”
  再比如,“顧客止步”被生硬地譯為“CustomersCan 謘 tGoin”,而英語國家一般不使用“××免進”,而是用“StaffOnly”,因為更符合英語習慣。
  陸建非認為,上海作為未來的全球城市,城市標識也應和國際接軌,規範化、國際化、人性化,力求既簡約、醒目,又典雅、得體,這樣才能提升跨文化溝通的實效。
  公共標示的規範化,有利於提升上海作為“全球城市”的形象。HansDominicus也認為,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,旅游和游客在當中所起的作用必不可少。“游客不僅僅帶給這個城市額外的收入,他們還是短暫的居民,和當地居民一樣使用相同的基礎設施和便利設施。他們能反推城市各種休閑設施的建設和質量提升,無論公共交通、飯店,還是酒吧、劇院、旅游景點,當然還有商店。最後,游客是城市對外宣傳的大使,向全世界展示城市的熱情好客、魅力和文化大融合。”  (原標題:距離“世界之珠”,上海還差點什麼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k34ikexe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